“让中学生到大学参与具体的科研项目,首先能改变高中生‘拿来主义'的依赖心理,同时提升高中生的信息检索能力和学术规范意识,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科学素养。”张育新说,大学老师带中学生,看起来似乎有点大材小用,但如果能够在中学生心中播下科研的种子,就为未来基础研究人才培育打下了基础。
高中生的加入,也有教学相长的成效。重庆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李卫国担任“雏鹰计划”导师培养学员期间,一学员针对他提出的课题假设,打破常规提出了新的设想,李卫国认真分析后采纳,成果申报了国家重大专项课题。
统计数据显示,自2011年以来,重庆累计培养“雏鹰计划”学员3029人,取得研究成果868项,380多名学员进入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等高校自主招生范围,学员参加科创活动获得表彰奖励620余项。
完善评价体系 解决人才培养有用与有效之间矛盾
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,需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多元评价体系。”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室负责人罗键坦言,对于创新教育来说,除了培育方式,评价是另外一个关键点。
“依托‘雏鹰计划',学校组建了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班,建立了学生评价信息档案。”罗键说,通过学生自身、同学、任课老师、班主任、科技辅导员等多元化、全方位的评价,学生可以全面认识自我、个性化发展。
“评价体系的建立将解决青少年创新人才培养‘有用'与‘有效'之间的矛盾。”范卿泽说,下一步,他们将建立创新能力评价体系,对学生开展过程性评价,创建学生从小学到高中的成长记录档案。避免评价过于片面,为高校自主筛选人才提供参考,引导学生和家长走出“只看考分”的误区。
“现在我们对于学员的考核,采取的就是过程评价。”杨颖解释,每期学员都要经历遴选基地学校、联合选拔学员、选择学员课题、联合培养学员、结业评价验收5个环节。不会硬性要求学员一定有研究成果,但会动态记录学员的成长档案,仔细考察学员开展研究的全过程,是否遵循学术规范、恪守学术道德,是否规范完成研究,从而发现真正热爱科研和创新的“种子”学生。
“到2022年,我们将建立并完善全面覆盖小学、初中、高中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。”范卿泽说,接下来,将在全市范围内统筹创建创新教育试点校、创新教育示范校、创新教育基地校,创新示范实验室、创新基地实验室,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“种子计划”“雏鹰计划”“英才计划”,面向全体学生广泛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教育活动,形成金字塔形的青少年创新人才梯队。(记者 雍 黎)
文章来源: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》 网址: http://www.zxhxjxck.cn/zonghexinwen/2021/1023/953.html
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投稿 |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编辑部|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版面费 |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论文发表 |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21 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